40岁的钮怀军腿部残疾,自结婚起就和妻子一起住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通过廉租住房配房公开摇号,他们不久将搬入新居;张公山公园总体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开墙透绿的新气象雏形初具;胜利路将迎来高架桥加下穿时代……这些仅仅是蚌埠大建设中的缩影。
【跨越】
奏响序曲旧貌展新颜
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等为重点,深化改革,取得喜人的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按照“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完成投资91余亿元。
2010年是城市大建设的开局之年,一批节能减排及便民工程得以实施。建成杨台子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管网;建成南施家泵站,完成青年街泵站等老泵站改造任务;完成珠城路等12条老城区道路排水管网建设;建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完成117个老小区和80个街巷路灯新建和改造任务。
2011年是蚌埠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的一年,共有城市出入口及主干道两侧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重点城市基础设施等101个大建设项目开建,总投资508亿元。其中,胜利路综合提升改造、火车站广场、高铁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城市西出口改造、大庆路淮河桥、花鼓灯嘉年华、万达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加快进程。同时,城市东出口、解放路改造、延安南路等市政道路也进入城市大建设范畴。
今年蚌埠正在着力推进200万平方米安置房、市民广场、档案馆、博物馆等“十大工程”建设。三年来,老城区100多个棚户区、79条城市支路、100多条小街小巷得到了配套改造,一批地标性的建筑和商贸配套遍地开花,一批游园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滨湖新区、高铁新区、城南新区、淮上新区,是蚌埠正在加紧建设的“四大新区板块”。目前,滨湖新区路网已初步形成;城南新区到年底就将建成“四纵四横”路网,城市向南发展的框架进一步拉开;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六条道路已开工建设……
同时,蚌埠还提出了“五大功能片区”的概念。即,主城片区、高新片区、河北片区、怀远片区、天河片区。预计到“十二五”末,蚌埠市区建成区面积有望扩大到1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到140万人。
【绿化】
都市生活享园林舒适
乘坐小船,尽享“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唯美意境;骑上自行车,亲身体验张公山公园的浪漫美景;在龙子湖公园,可以暂时放下都市生活的紧张,畅享田园般生活的舒适和娴静……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公园游园的新建改造和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提出“一河、两湖、多廊道、山水相间”的生态发展构架;实施了龙子湖桥头公园工程、张公山大塘水体污染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以及绿化工程;完成了南山儿童公园、张公山公园开放式改造、火车站广场景观改造、友谊公园建设、大禹文化广场和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桥下绿地建设、南岗游园建设。龙子湖桥头公园和张公山风景区创成国家级4A景区。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绿化体系。
2010年全市新栽各类苗木190.8万株,新增绿地39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9平方米,当年11月18日-20日,我市顺利通过安徽省园林城市考核专家组的检查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值得期待的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围绕营造“青山、碧水、靓城、明珠”的山水园林城市,加强滨水带状绿地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带建设,形成城市绿色通道;以各类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化开敞空间作为城市大的绿色网点;形成“一河两湖多廊道、山水相间”的整体绿地结构。新增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及各类街旁绿地,以市民300-500米半径可达公园绿地为目标,布局公共绿地。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现人均公共绿地10.39平方米等目标,为百姓创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大大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生】
安居工程聚民心民力
把蚌埠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地,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就能够更好地凝聚民心民力。到“十一五”末,全市(含三县)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由“十五”末的425户增加到17601户,累计发放资金5061万元,全市3611个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成为全省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
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廉租住房7770套、经济适用住房1866套、公共租赁住房5418套、棚改安置房27071套,建成廉租住房5267套,全市共纳入廉租住房保障18781户,新增保障户数3017户,全面完成省、市两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万平方米安置房作为今年我市“十大工程”之一备受关注。据了解,截至9月25日,全市新开工安置房238.4万平方米,超年度计划19.2%。“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
这些大建设中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大建设”带来的变化,大大激发了作为蚌埠人的自豪感,也增强了新蚌埠市民的归属感,从而得到了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蚌埠文由蚌埠华迅网络(http://www.0552hx.com)转自蚌埠市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