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秀美的江淮大地,自古就是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
从发明豆腐的淮南王刘安、首创麻沸散的名医华佗,到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古代数学的集大成者梅文鼎,再到两弹元勋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安徽科技的天空深邃高远、群星璀璨。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台VCD、国内第一例基因工程重组药物、国内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推出了首个国产化高性能芯片“魂芯”一号、全球领先的中文语音平台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谆谆嘱托:“安徽应当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发了江淮儿女的创新热情,一大批尖端成果不断涌现。 2011年,全省获得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中部第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双双全国第一!
安徽,这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内陆省份,依托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演绎着一个个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奥运会期间,一批崭新的安凯敞篷观光巴士成为伦敦市民新的“马路主人”;讯飞语音技术能让智能手机说出让人捧腹的段子;“安徽创造”助力“神九”翱翔太空;奇瑞汽车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汽车企业第一……
6月1日,英国大巴士公司专门给安凯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写来感谢信,称赞安凯客车性能优异,一次性就能通过以严格著称的VOSA检测,同时对中国客车企业在伦敦一流的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100多年前诞生于伦敦的双层巴士,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文化符号,被伦敦人亲切地称为“马路主人”。当首批安凯双层观光客车今年2月运抵伦敦时,很多当地人对于中国客车能否胜任经典旅游线路的运营任务表示怀疑。因为,在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中国制造”无异是价格便宜的中低端商品的同义词。如今,一向刻板严肃的英国绅士,被来自中国的“马路主人”所折服:相比一直由欧洲制造的双层客车,安凯客车行驶更平稳,乘坐更舒适。
安凯客车产品研究所副所长岳庆宏介绍:VOSA检测涉及车辆性能、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各个方面,十分严格,其中仅车辆侧倾性能一项要求就十分苛刻。因为,伦敦市区的道路较为狭窄,弯道也多,VOSA检测要求测试的双层观光车须在上层满载、下层空载情况下,车辆左右各侧倾28度后仍能保持车身稳定。这是最艰难的一项测试。而安凯双层观光车在上层57个座位、每个座位加载68kg的载荷条件下,顺利完成了左右双方向的侧倾试验,这在中国客车制造史上尚无先例!
安凯只是安徽自主创新的一个代表。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核心战略,在全国创造了“四个第一”:奇瑞成为全国企业自主创新第一面旗帜;合肥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成为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我省成为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实现了从抓企业创新、到抓产业创新、再到抓区域创新的三大跨越,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手机短信显示:请把某某的电话号码发给我。 ”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如今动动嘴就可以办,科大讯飞副总裁徐景明向记者演示“讯飞语点”在智能手机上的最新应用。他对着手机发出指令:“把张三的号码发给李四。 ”手机反问:“发送张三139号码,还是153号码? ”“153的。 ”于是,号码迅即发出。
发送号码、拨打电话,对手机说句话便能即时获得回应,甚至问它“明天会不会下雨”,它能马上播报当地天气;问它“合肥有什么好吃的”,它就把合肥的美食罗列出来;让它讲个笑话,它甚至能说出让人捧腹的段子。
科大讯飞的语音软件“语点”让手机变得“能听会说”。作为中国语音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讯飞连续七年囊括全球英文合成大赛第一名,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创新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也让讯飞站到智能语音产业的制高点。
创新更让安徽人感到激动和自豪:两个月前成功发射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汇聚了众多的“安徽创造”:
位于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3所,研发出温度变换器,一块小小芯片能在1毫秒内感应到外界温差,随即将准确信号传递到温度控制系统,进而达到调节温度的作用,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
位于蚌埠的中国兵器工业214研究所,为神九研制了6种20块专用集成电路,其中,太阳能帆板电机驱动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中的压力检测部件以及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均为核心器件,在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中发挥重要作用。
位于芜湖的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为天宫一号配套提供了舱内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多功能液晶显示器,辅助完成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
千里京沪一日还,京沪高铁带给人们全新的时空概念。而在马钢人心里,早日实现高速车轮国产化的情结,将开启马钢发展的“新时空”。
去年6月,马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高海潮应邀参加京沪高铁首发之旅。风驰电掣、安全平稳,但作为马钢人,他心里还是有些遗憾——脚下滚动的车轮全部是国外进口。高速车轮是高速列车重要行驶部件,对性能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十分苛刻,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
马钢人立志造出中国自己的高速车轮!今年3月,马钢高速动车组车轮试制技术条件通过铁道部评审。专家组认为,我国高速车轮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和国产化试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进行时速200至250公里高速列车用试制阶段的全部要求,中国高速车轮由此向国产化又迈进一步!
“自主创新已成为安徽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如今更是如虎添翼。 ”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两年前,芜湖。在奇瑞汽车国家级汽车工程实验室,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奇瑞成功完成了美标30度角两车实车碰撞试验的“中国第一碰”,标志着总投资达15亿元的亚洲最大汽车试验技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30度、45度、60度、90度碰撞牵引滑轨一应俱全,能够模拟各种碰撞场景,帮助企业在实验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这个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国家级试验技术中心,可完成汽车23个专业模块的1800个项目的试验开发和验证。
十多年来,奇瑞始终坚持平均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以上用于研发投入,形成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到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装备,从设计、开发到试制、试验的系统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1年底,奇瑞公司累计申报各项专利6626件,累计授权专利4595件,位居中国汽车企业第一位。
作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第一面旗帜,2011年,奇瑞全球销量64.3万辆,连续11年位居中国自主乘用车销量第一位。同年7月,奇瑞第3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第一家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规模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
持续不断的创新,给安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2002年相比,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3.6倍,达到8330亿元,较上年增长46.5%;新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54个(居全国第7位)、省级重点新产品511个、高新技术产品1127个,实现新产品产值2089.8亿元,较上年增长41.5%。
安徽的纯电动轿车、客车推广总量排名全国试点城市第一;世界首个城域量子通信网在合肥建成;全国粮食加工企业里,每10台光电色选机至少有6台是安徽造。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方兴未艾!
今年3月,合肥市民李军花7万元购买了一辆同悦二代纯电动汽车,开了5个多月,没有任何故障。李军告诉记者,充一次电能跑100公里,动力强、加速快,作为上班的代步工具完全够了。最重要的是省钱,算下来每公里只需1毛钱电费,要是加汽油,得花7倍的钱吧!
越来越多像李军这样的上班族开上了纯电动汽车。李军可能不知道,他只花几万元就开上省钱的纯电动汽车,是受益于我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我省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迫切需要培育爆发力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2010年初,我省提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速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东风,2010年6月,合肥市成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获补贴的试点城市之一,新能源汽车悄然驶入寻常百姓家。
“补贴数额很高,以购买二代同悦电动车为例,国家、合肥市各项补贴加起来有7.5万元。 ”江汽集团宣传部部长傅云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合肥共示范推广第一代、第二代同悦纯电动车1585辆,示范运行累计里程突破85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6万公里,累计节约燃油63.7万升,减排二氧化碳75万立方米。
1585辆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也让作为首批“十城千辆”试点城市的合肥处在“引领”位置: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推广总量排名全国试点城市第一。
高科技时代层出不穷的窃密手段,如今在合肥有了“克星”。 3月30日,覆盖合肥主城区、拥有46个节点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开通。
该网具有保障实时语音通信、实时文本通信及文件传输等功能。合肥市从而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
“量子具有不可再分、不可复制的特性,如果在传输中受到干扰就会改变状态,接收方就可以发现。 ”安徽量通公司副总经理冯斯波向记者介绍,量子通信能做到“绝不泄密”,在国际上被视为已知技术中保障信息传输安全的终极手段。
如果说量子通信为信息安全打造了铜墙铁壁,光电色选技术则为食品安全上了一把“放心锁”。
8月16日,记者站在美亚光电研发的光机电一体化的大型智能化颗粒色选机旁,亲眼目睹了神奇的一幕:混杂了黄变、霉变米,以及石子、碎玻璃等杂物的大米从色选机的入口处进去后,颗粒均匀、颜色大小一致的精品大米很快被挑选出来,石子、碎玻璃等杂物以及黄变、霉变大米则一点不剩地被剔除出去!
“10多年前,国内的色选机完全依靠进口,价格也十分昂贵。如果不创新,就会永远被别人掐着脖子! ”谈起企业的发展,美亚光电董事长田明十分自豪,“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所有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美亚的色选机占据了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不光能色选大米、大豆、玉米、芝麻等100多种农副产品,而且还在近红外光、X光领域大显身手:基于近红外光的食物成分分析仪,能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糖分、淀粉、水分等成分进行分析,还可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基于X光的食品包装检测仪,能发现包装食品中的金属丝、骨头、沙子、玻璃等异物。现在,他们又把创新的灵感扩大到工业和医疗领域,2011年研发出国内首台轮胎自动检测设备;今年初,中国第一台3D口腔CT又在美亚问世,结束了洋品牌全牙CT在国内垄断的历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安徽发展之快,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叶蕊芯告诉记者:合肥京东方从2009年4月在一块荒地上破土动工,到正式量产,仅用了18个月时间,创造了业内6代线建设的最快速度。
“你知道生产一台液晶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的成本要占多少吗?”采访中,合肥京东方副总经理张羽的第一个问题就把记者问住了。不过答案更令人吃惊:70%至80%!在京东方生产出大陆第一块液晶显示屏之前,中国的液晶显示屏完全依靠进口,利润基本被外国厂商拿走了。
2010年11月17日,京东方合肥液晶显示器件(TFT-LCD)6代线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改变了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这意味着,国产液晶电视和电脑第一次用上了大尺寸的“中国屏”。
这一天同样意味着,合肥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的梦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变为现实。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拥有120余家国内外知名客户,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
“过去有人说中国的产品‘无心、无魂、没面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芯片是别人的,主要的系统集成是别人的,面板是别人的。 ”在7月份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幽默地说,但前段时间一些专家到合肥调研平板产业后,称赞合肥为中国产品争回了“面子”。
“合肥是唯一一个拥有等离子面板和TFT面板的城市。液晶面板8.5代线建成后,合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 ”吴存荣表示,解决了液晶电子产品的“面子”问题,合肥正在想办法解决产品“无心”的难题。芯片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合肥参与组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力争改变目前芯片依赖进口的现状。
合肥上去了,有“珠城”之誉的蚌埠同样光彩夺目。华益导电膜玻璃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核心器件产业基地等项目签约落户,台玻集团8万吨电子级玻璃、深圳大富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 ”蚌埠市歌《美丽珠城》唱道。果然,此地一顶尖高手,已站上国际玻璃行业高地。他就是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6月7日,在荷兰举行的国际玻璃协会年会上,彭寿正式就任国际玻璃协会主席,从而开创了中国人执该协会牛耳的先河。
一个晶莹剔透的产业在珠城风生水起。彭寿的助手李志铭底气十足地说,他们正瞄准国际前沿做两块新“玻璃”:一块是电变光,属于电子产业;一块是光变电,属于光伏产业。
玻璃是电的绝缘体,但“镀”上一层导电膜,就能让玻璃导电并变成电子显示屏,实现“电变光”。在蚌埠市龙子湖区工业园,中建材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项目工地,一座投资8亿元、占地近200亩的工厂已见雏形。“该项目生产的玻璃基板最薄的只有0.33毫米,比紧紧粘在一起的4张A4纸还薄,将进入世界上最薄玻璃行列! ”李志铭介绍说。目前国内生产超薄显示屏的玻璃基板一直靠进口,该项目将彻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在“光变电”上,蚌埠玻璃院已成功研发出非晶硅薄膜电池玻璃面板,提升了能源转化效率。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转化,使蚌埠玻璃院占据了80%左右的国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和90%左右的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成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将达300亿元!
一个国内一流的信息显示产业基地,已经在蚌埠迅速隆起!
短短几年,安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先遣队”。2011年,全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60家,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增长减缓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总产值23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快16.1%。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促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着“江淮硅谷”之称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被赋予践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战略部署的 “国家使命”;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产学研结合为安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合肥是全国驰名的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科大、合工大、科学岛等高校、机构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要素完备,科技成果丰硕。借得天时地利,一方热土生机无限。
“山登绝顶我为峰”。 7月28日,中科大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省城开工建设。 10天后,当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创新大道和望江西路交叉口的一期桩基工地时,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近50辆工程车穿梭在工地上,已挖掘出足球场大小面积的深地基。一年后,这座14层高、形似字母“X”、寓意“比翼齐飞”的教学主楼,就将建成投入使用。
围绕着这座标志性建筑,研发双子楼、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专家公寓、学生公寓等,一座占地2000亩,承载了诸多发展希望和想象空间的“智城”正在“成长”。
有着“江淮硅谷”之称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被安徽摆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首位,更被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赋予了践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战略部署的“国家使命”: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探索新路。
省长李斌指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要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系统特别是中科大的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合芜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公共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科技体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路子。
集聚各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5000人左右,孵化企业超过500家……教学、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企业经营,将在这里形成“一条龙”,聚合国家、省、市的最优创业政策,形成全球开放的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基地:“江淮硅谷”成为我省推动产学研用的大手笔!
3年多来,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引领下,安徽的自主创新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高校院所扛大旗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在ITO导电玻璃细分市场世界领先,其中正是“产学研”立了大功。
ITO导电玻璃是在玻璃表面上制备一层ITO薄膜,从而使玻璃“变身”显示屏。该薄膜厚度只有几十纳米,制备难度很大。
“我们能设想路径,但却没有匹配的条件去研究。 ”公司技术总监许沐华将目光投向研究实力雄厚的中科大。 2008年,公司与中科大签署了“高质量ITO导电玻璃的制备与表征”产学研项目。
“科大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性能和质量。 ”许沐华说。改善工艺后,用于彩屏生产的导电玻璃销量提升了3倍,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累计销售超过5亿元,长信科技从“产学研”中尝到了甜头。
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肥语音技术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国科大除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外,还面向省内行业龙头建设一批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参与近10家省级工程中心的共建,做实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让产学研结合有了“铁打的营盘”。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积极为安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谈起办学思路,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如是说。
为与合芜蚌试验区“零距离对接”,合工大先后在芜湖市、蚌埠市分别设立“试验区自主创新服务联络站”,指定专人与合芜蚌三市保持密切联系。驻站人员通过走访各类型企业,了解企业的现状和技术需求,并组织学校和企业搭建研发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合工大每年完成1/3的安徽工业类科研项目,学校1/2以上的科技成果转让在安徽。
如今,在江淮汽车宾悦、同悦的生产线上,白车身焊接这件高难度技术活完全由精度高、柔性好的工业机器人来干。这套高自动化、高柔性、高集成度的工业机器人白车身焊装线由合肥巨一自动化牵头合肥工业大学研发。巨一总工艺师王健强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全球汽车企业制造设备,绝大部分是欧美和日本几家巨头一统天下,即使是民族品牌汽车,生产线也大多是外国造。 ”
巨一自动化的制胜秘籍就是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巨大威力。 2009年,公司牵头与合肥工业大学、德国KUKA机器人公司、江汽集团等1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合肥市汽车自动化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整合了国内外技术和市场资源。截至目前,企业已经累计实现250余台(套)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逐步实现了与国外一流汽车装备企业竞争的能力。
“院士工作站是我省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创新。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介绍说,合肥有一批院士工作站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合肥锻压集团高大的厂房里,几百公斤重的巨大钢块,在液压机的挤压下像面团一样柔软,很快就被拉伸碾压成各种规格的锻压件。合肥锻压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人时春生告诉记者,集团2010年6月建立院士工作站后,企业科研实力大增。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开发了国内首台套利用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液压泵、带动液压机油缸运动的伺服液压机。在提高3倍工作效率的条件下,实现了节能降耗20%的目标。
产学研合作使我省企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新主体。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省新组建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科技部备案数居全国第二位;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出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成套装备、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牵动性大的新产品,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借助于科教基地丰沛的“水脉”滋养,安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树苗”茂盛挺拔,直插云天!
在美国“硅谷”待了17年的博士吴周令,自愿选择回安徽创业。他说合肥这座城市“有一股非常大的‘包容的力量’”。美籍华人徐根保博士说:“人图的就是一个平台!安徽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氛围,有发展前景,于是我来了! ”
一个在美国“硅谷”待了17年的博士,放弃国外丰厚的条件,自愿选择回安徽创办企业,所为者何?用这位博士的话说就是:“合肥这座城市吸引着我,她有着独特的魅力。 ”
这名博士叫吴周令,他创办了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端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产品广泛运用于太阳能电池、LED、平板显示器。
1992年,吴周令来到美国硅谷。经过多年打拼,已有一番成就的他,2009年选择回安徽创业。 “当时我与合肥市有关领导见了面、谈了话,让我非常感动。这座城市有一股非常大的‘包容的力量’,市科技部门对我们全力支持。可以说,合肥成了我们的创业保姆和导师。”随后,他吸收了从美、德、日等国回来的一批优秀留学人员,这些“海归”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和吴周令一样,美籍华人徐根保博士来皖创业,同样是看中合芜蚌丰厚的创业土壤。
去年,徐根保博士在深圳与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相识;今年年初,他欣然加入蚌埠玻璃院研发团队,担任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曾在英特尔公司带领过80余位博士研发团队做芯片和应用材料研究,徐根保拥有十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来到蚌埠玻璃院,他将目标锁定在新能源应用上,负责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研发。徐根保研发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不仅提高电池转换效率,还可以弯曲地贴在屋顶上。在他的推动下,该项目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徐根保由此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人图的就是一个平台! ”谈到为什么来安徽创新创业,徐根保坦言:安徽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氛围,有发展前景,合芜蚌试验区政策好,于是我来了!
拥有璀璨古文明的蚌埠,不仅是大禹治水的故地,还是卞和荆山抱玉的所在。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如同和氏璧,需要慧眼去发现、呵护。为此,蚌埠精心打造一道闪亮的风景——“人才金港”。作为创新型人才公共服务模式,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5月30日扬帆起航。
区域竞争,倚重资源。在人才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拥有平台资源,便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正如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所言:“建设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可以实现蚌埠市与上海乃至全国优秀人才资源的直接对接,引进培育紧缺的中高端人才。牵手智慧,高点起飞,对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此前两个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出台了建设意见,从市场化人才评价、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扎实推进重点计划引育人才、产学研实体集聚人才、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创新创业环境优化6项工程,重点引进培育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引领带动试验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
省创新办副主任夏辑介绍,省、市财政及试验区专项资金将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国家将给予100万元的补助,在此基础上,省财政另外补助50万元;入选省“百人计划”的人才由所在市财政给予相应资助。同时,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也正就股权分红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政策。
谈起高端人才引进,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表示:“要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充分利用股权及分红激励试点等政策,集聚高端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支持和保护各类人才在芜湖市发展。 ”近年来,芜湖市按照“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助力发展”的理念,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水平,集聚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仅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26%。
不仅是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也得到“追捧”。合肥市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范围;芜湖市开展“首席技师”评定;蚌埠市今年启动了“孔雀计划”,吸引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2008年以来,合芜蚌试验区出台人才政策已有30多项,全省累计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2万多名,研发人员数增长了1倍;新增两院院士6人,新建院士工作站22个,柔性引进院士36人;5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00余名,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62家。高端人才集聚,为建设创新型安徽组建起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专家团队。
美国白宫大草坪上,近200辆电动草坪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地地道道“合肥造”。合芜蚌优良的创业环境,让落户合肥不足两年的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资本陡然“发酵”100倍,研发技术达到全球业界最高水平。
2008年10月,就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时,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合肥、芜湖、蚌埠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
当年起,省财政设立了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落实各类项目资金、资助等支出。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创新企业,如对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等。政策的倾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崛起的行业小巨人。
在美国白宫的大草坪上,有近200辆电动草坪车随时待命迎接贵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电动草坪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地地道道的“合肥造”。
这家名为力高新能的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大、华为公司等,2010年落户合肥高新区,当时注册资金只有30万元。两年不到,公司注册资金猛增到3000万元,研发的新能源电力控制系统,远销46个国家和地区,技术上达到全球业界最高水平。
力高新能事业二部总经理许诺表示,公司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合芜蚌优良的创业环境。公司成立一年多,就先后获得72万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资金的支持,办理软件产品退税17.5万元,还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
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流的创业环境,使合芜蚌试验区成为众多科技型企业首选的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桂新生告诉记者,高新区正在建设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服务平台——“一中心三基地”,一期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刚建好就引入企业300多家。 “想进来的企业多呀,一房难求! ”
每当华灯初上,蚌埠市胜利中路85号市科技局,楼顶上“中国创新驿站”六个霓虹灯大字在城市的夜空闪烁。普通市民或许不在意,但这座驿站声名赫赫,早已深入企业的“心”。
创新驿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其创新点就在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转移服务。作为基层站点,蚌埠站深入走访企业,到第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再通过驿站的网络平台进行协调,为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促成技术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蚌埠有家机械公司,是工程机械类齿轮减速机和液压油缸的专业制造和研发厂家。公司技术总监孙尚贞说,两年前,液压油缸设计强度、缓冲等问题曾一度困扰着企业新产品研发。蚌埠科技情报所信息中心主任张静和同事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了企业这个需求,于是“说媒牵线”,通过合肥站点帮企业与合工大技术合作,不久,该企业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年新增销售收入600万元。
2011年,蚌埠站点及创建的22家创新服务站工作人员共走访中小企业573家,提供技术服务255项次,开展各类技术对接活动143次,技术交易额达1.9亿元。
无厂房无土地无抵押物无固定资产的“四无”企业,以前想贷款真是门也没有。但如今,在合芜蚌试验区,这些企业拥有了令圈外企业羡慕的融资环境。
位于合肥高新创业园的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四无”企业。
“刚开始,为了企业发展,创始人和团队将自己的房屋都抵押进去了! ”在华恒科技会议室,公司副总裁章晓军一股脑儿地倒出一年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苦水。
2009年4月,这家企业200万元起家,量产了国内第一台平板电脑,比苹果iPad早10个月;2010年1月,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支持在线视频点播和全高清播放的WiFi平板电脑。
虽然拥有无线游戏控制器、多功能键盘两项专利,但银行此前只认抵押物,不认专利,给华恒的贷款额度只有100万元。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购买上游零部件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一旦资金跟不上,研发、生产都得踩刹车。今年年初,又一项300万元材料款需要支付,因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发展遇到“坎”了。
这次,由合肥高新区科技局牵头的专利权质押“创新贷”帮了华恒科技的大忙。高新区管委会、高新担保公司共拿出600万元,存入杭州银行合肥分行作保证金,并允诺承担80%的坏账风险,为此,要求银行放大10倍,划出6000万元贷给高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过评估,华恒科技两项专利价值1100万元,高新担保公司担保后,华恒300万元的贷款很快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这300万元贷款带来了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也加速了今年的新产品研发。今年销售额估计在8000万到1个亿! ”章晓军感言,如果没有“创新贷”,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蚌埠,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引入政府信用担保,专利权价值评估机构是由政府选择的,评估费用从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中列支,同时简化程序,借款企业经科技局审批推荐,经担保公司、银行考察通过后就可办理贷款手续,截至目前,累计实现贷款8300万元,2012年全年有望突破亿元,质押贷款整体规模走在全省前列。
合芜蚌试验区的成就令人瞩目:三年多来,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由404家增加到830家,研发人员数由3万人增加到6万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由85个上升到300个,专利授权数由2507件上升到22780件,分别是建区前的3.5倍和9.1倍。
下面一组数据也许最能说明安徽自主创新由慢到快、再到飞速发展的华丽轨迹: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安徽前4个1万件专利申请的递进分别用时14年、5年半、4年和1年零8个月;第五个1万件和第六个1万件都是用时9个月;而今年上半年的6个月,我省以30813件的巨量列全国专利申请量第七名,领跑中部!
瞻望前程,“十二五”蓝图已经绘就,未来将更加美好: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全社会研发经费较“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科技总体实力处于中部前列,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这样的高速度,动力十足,前所未有!
汇涓涓细流,成浩瀚江河;播创新火种,成燎原之势。安徽,在永不停息的创新发展中,实现加速崛起!
推荐阅读: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鲜明对比
蚌埠华迅网络会坚持推出更多原创高质量相关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本文版权归蚌埠华迅网络所有,转载请注明,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