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蚌埠”缔造皖北幸福城
位于蚌埠市朝阳南路的陶店新村7号楼三单元的廉租房里,住着低保户葛师傅一家,屋子虽不大,但设施齐全、南北通透,最重要的是,他每月只需交纳37元的房租和7元钱左右的物业管理费。自从去年搬进这个新家,葛师傅还就近在物业管理办公室做起了保安,一个月拥有稳定的1100元收入,一家人其乐融融, “想想以前的日子,比比现在,真知足了” 。
这,只是蚌埠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生动缩影。
对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大力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让困难群众“安居乐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常用药品零利润销售,村村建卫生室,让百姓“病有所医”;向市民免费打开城市公园大门,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跻身省级园林城市,提高绿地面积,让市民“幸福宜居”;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让民众吃得安全放心;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再就业,让大家工作有着落,手中有余钱,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提高低保标准,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让老人有依靠,让弱者有保障……这些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惠民工程,在最近的几年,让蚌埠百姓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什么是“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幸福感之一:“第一目标”让全民搭上“幸福快车”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2007年最初的12项工程增加到2011年的33项,再到2012年的40项,蚌埠的民生工程不断扩容,使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到“公路村村通”,小到一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每一项工程都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顺民意、暖民心的民生工程,俨然成为蚌埠市委、市政府向广大百姓展示“发展成果共享”的一个载体:2007年以来,蚌埠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将其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蚌埠市委、市政府每年在确定全年工作重心时,都把壮大经济实力和解决民生问题当作两条主线,统筹谋划,让经济建设与破解民生难题的互相促进,比翼齐飞。而在每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并把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几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强力推进,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具体来说,“十一五”期间的蚌埠,在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安居住房、出行等民生领域不断突破,使“十一五”的五年成为蚌埠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蚌埠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有数据显示,这期间,蚌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1.6%和13.7%,大大提升了蚌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据了解,自2007年启动民生工程建设以来,蚌埠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蚌埠市民生工程实施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蚌埠市民生工程后期运营管养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确保配套资金、拨付资金“两个优先”。到2010年,蚌埠市民生工程受益人口实现全覆盖,人均受益达700多元,民生工程群众满意率、知晓度和支持率逐年提高。
2011年9月,蚌埠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全市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字字千钧:“我们要坚持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当年,该市大手笔划拨了超过全市支出比例八成的120.3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
今年,蚌埠市在出台的《关于蚌埠市“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实施意见》中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260元和11130元,力争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谋幸福,送温暖,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宁团圆。全市一系列民生新政,充分体现出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系民生的理念,有力提升了党的凝聚力、政府的亲和力。
幸福感之二:“民生路”织就城乡“和谐景”
“这些年,我们的补贴不断在涨,听说今年还有几项标准要提高?”蚌埠市龙子湖区治淮街道延安里社区李金玉老两口,目前已经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贴等5项民生补贴或补助,“合算下来,每个月光民生工程给我们的钱就有一千三四百块,平常过日子,我们老两口吃饱穿暖之外还能有余钱呢。”
在蚌埠这座城市里,像李金玉一样因民生工程而得到保障和生活改善的还有千千万万。
五年来,蚌埠实施的民生工程覆盖所有重要民生领域,民生工程已经成为蚌埠推动全面转型、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政策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同时,在民生工程的强力推动下,该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不得不说的是,蚌埠的民生工程涉农项目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10项、2008年的14项、2009年的24项增加到了2010年的28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和谐大民生:新农合的实施,乡镇卫生院、村镇卫生室的建设,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问题;通往行政村的条条公路全部修建完毕,解决了农民的出门难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让57.61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义务教育阶段保障等措施,让每个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上学的权利……
“我有空就来这里读读书,学到很多有用的技术,像果树嫁接、蔬菜栽培管理,在这都能查到资料,对我们的帮助确实很大。”固镇县濠城镇刘祠村村民刘荣说到“农家书屋”赞不绝口。截至目前,全市55个乡镇已建成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剩余1个项目今年也已开工建设。今年我市还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164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市农家书屋数量现已达到930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大农民感慨地说,“民生工程送文化,让农民的幸福更有滋味。”
“破解‘民生’考题,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新任务。蚌埠市将继续把民生工程当作大事来抓,从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抓起,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实现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住所等诸多目标,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把蚌埠打造成有幸福感的城市。
在“十二五”新征程中,蚌埠的和谐社会画卷已经展开,润泽淮畔的雨露将继续播洒,和谐蚌埠正在阔步前行。
本文出自蚌埠华迅网络:http://www.0552hx.com 转载时请注明 。谢谢!
|